立法院今天將審查《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》修正草案,
網站租用
,希望堵住「假農民」藉由農保的便道啃噬農業大餅的漏洞。此案能否三讀過關,
專業社群行銷 台北
,不僅攸關國家有限的財政預算能否真正用於刀口,
粉絲團經營
,更關係朝野政黨能否掙脫長年被選舉綁架的泥淖,
網購美食推薦
,共同為建立公平制度及為下一代幸福而努力。
老農津貼於民國八十四年上路。當時的時代背景,
租車網
,正是台灣經濟蓬勃發展,民眾開始關注社會公平與分配正義;也因此,早年政府經濟發展偏重工商、社會福利偏重軍公教的作法,開始受到反省檢視。在那樣的大環境下,台灣開始強調應同步照顧勞苦功高的老農;甚至每逢選舉,朝野政黨便競相喊價加碼老農津貼,一直將津貼哄抬到今天的每月七千元。
早期,老農津貼的發放,確實發揮了照顧弱勢老農的作用;但隨著時間的推演與政策惰性的堆積,老農津貼逐漸變成財政上尾大不掉的包袱,嚴重排擠照顧其他弱勢的預算,更淪為朝野政黨騙取選票的廉價手段。事實上,《老農津貼暫行條例》不僅一「暫」就實施了近廿年,至今無法罷休;且七次修法幾皆與攸關加碼的第四條有關,讓老農津貼從每月三千元一路增至如今的七千元。國庫不僅是加碼一次、失血一次,更是年年得增撥數十億元,簡直變成「超級錢坑」。
最可怕的,是老農津貼的制度設計缺失,「凡年滿六十五歲、加入農保滿六個月即可請領」的規定,已成為許多富裕人士假扮農民堂皇「吃國家」的巧門。試想,任何人只要隨便買塊地,加入農保,作作樣子耕種半年,即可領取比每月三千五百元的國民年金高出一倍的老農津貼;這樣的制度,有何公平可言?又到底在照顧誰?
檢視老農津貼演變至今所引發的制度扭曲與不公:首先,目前享有老農津貼的人,有極高比例是具有醫師、技師、會計師資格者或其配偶,這些人顯非人們想像中的弱勢「老農」,卻假藉老農身分享受津貼。其次,這些請領者有大半屬於高所得者,卻在利用制度的漏洞公然和真弱勢爭食津貼大餅;無論這是立委辯稱的「福利」或「保險」,均難以言之成理。第三,有些原投保勞保的假老農,還可再回頭一次領勞保給付,利用制度漏洞A盡國家。第四,老農津貼一年要吃掉五百六十億預算,幾乎是全部農業預算的一半。當農業部門的半數經費都用來發放津貼,還有多少能用於農業建設與發展?
事到如今,從國家財政的現狀看,台灣沒有那麼多閒錢供「假農民」揮霍;從制度的合理化而言,這種「吃國家」的黑洞,必須儘快補起來;從農業的發展而言,必須把經費用在更積極且有效益的用途;從社會的公平而言,更不容假偽身分的休閒農民吃掉新一代真農民的未來。
去年,各界為了退休軍公教年終慰問金議題有過一番激盪,最後達成改革共識,改為只發給真正弱勢的退休軍公教,因此一年省下近兩百億。如今,面對每年要被「假農民」吃掉二、三百億的老農津貼,人們難道可以裝作視而不見?尤其,政客打著「體恤老農一生艱辛」的口號,其實只是把老農當成「選票提款機」,卻無視國庫被無度地挖取,這算什麼理性問政?
更別忘了,老農津貼開辦那年,正是軍公教實施退撫新制的同一年;那年起,惡名昭彰的「十八趴」優利存款停止計領。亦即,在歷史的長河中,政府從民國八十四年開始導正社會階層的分配不公,開始向老農傾斜。近廿年過去,這支槓桿不僅到了「矯枉過正」的地步,甚至到了「弊端叢生」的險境。如果今天再不設法阻止它繼續惡化,限制請領者的資格和條件,恐將變成一個腐蝕國家財政的大毒瘤。
「十八趴」雖已停止實施近廿年,許多軍公教至今都還背負著它的罪名。老農津貼今天再不修法,它恐將變成「老農版的十八趴」,遺臭子孫。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