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合一選舉結果,
購物
,執政黨遭到空前大潰敗;在內閣總辭負責之下,
襪子
,檢討聲浪依舊四起。在府院施政績效不佳的「印象」下,
新娘秘書教學
,執政黨再三訴求的「經濟牌」終究未能受到一般「經濟選民」青睞;特別是藍營選民意興闌珊(台北市大安區投票率六成一,
台中禮車出租
,為全國最低),
複寫聯單
,成為敗選的關鍵因素,
獎盃
,值得執政黨深切檢討。
民眾對「經濟施政」的無感,
衣櫃
,已經成為過去擅長經濟施政的執政黨極大的隱憂;這種印象不除,
網路行銷公司
,執政黨未來掌握國家機器的機會將日益流失,屆時台灣前途將面臨更大風險。如何讓「經濟施政」有感?不論中央或地方的執政者都應從宏觀處著眼,微觀處著手,才能更符民眾期待。
台灣的社會環境,和二、三十年前比較,已經有很大的不同。人民的教育水準提升、對施政績效的要求提高、希望民意能在施政上獲得充分考量,在在都對執政者及團隊產生更大的期待。
一般而言,美國剛勝選的新政府,一定會在新的施政理念下,調整政府組織的人事和預算,打造出一個能夠有效推動其政經理念的「團隊結構」。最簡單的案例,就是司法部的反辣拉斯處,其人事規模和預算水準,一定會隨著共和黨執政而縮小,隨著民主黨上台而擴張。但是,我們的政府卻不會如此;除非一、二十年下來遇到了「政府改造」,才會重新來個「排列組合」以外,政府的規模和預算結構長年不變。
由於明顯的部、會、局、處重組會產生痛苦,為了「安撫」現存官僚體系,我們的執政者及團隊,向來不會依照施政理念來調整人事結構和預算結構,乃至於幾十年下來,部會預算和人事都被「組織法」框住而推託不變,不可能產生「施政特色」,施政內容自然難有變化,在這種「X規Y隨」的傳統下,施政結果不會有太大差異,民眾當然也不會有所感受。
以經濟部為例,每一個局處的人員配置和預算多寡長年不變,不會因施政上強調要重視「三中」(中小企業、中下階層、中南部)就去擴張中小企業處和中南部辦公室的員額和預算,也不會讓中下階層的計畫優先獲得獎助。經濟部各局處的計畫就是沿用過去的選拔模式-「擇優獎勵」來進行挑選;其結果就是中大企業、高科技業、中高階層的業者獲得政府獎助。中央的施政口號和施政結果是脫節的,最需要協助的眾多中小企業盼望多年,就是等不到政府「關愛的眼神」。
表面上看來,經濟部的施政「成果豐碩」,各項計畫的KPI(關鍵績效指標)都能達成甚至超過,但是企業和民眾就是無感。
試想,台灣企業有130萬家,經濟部計畫通常是「示範性」的,每項計畫頂多是幾十家企業獲選,每年數百億元的預算「真正照顧」到的企業可能不超過數百家,而且大部分預算都跑到科學園區,對那些高科技廠商其實也幫不了大忙,請問一般企業對經濟部的施政會有感嗎?
上述現象產生「民怨」的大爆發,就是「兩岸服貿協議」遭到眾多中小服務企業和民眾的反彈;他們不一定是真的反對服貿,而是要藉此機會反映政府長年不照顧他們,卻要在開放市場時以他們為祭品,卻讓開放的效益讓強有力的中大型企業囊括。表面上看,政府提列了近千億元的輔導方案,但依照上述施政原則,沒有幾家中小企業能夠獲得補助,因為依照過去經驗,他們已經不相信任何的政府方案。
經濟施政需要相當的專業,但經濟主管首長多數對服務業相對陌生,無法在高難度的服務業開放關鍵時刻建構出合宜的方案;這也凸顯政府官員的僵固思維而不能彈性因應經濟情勢的變化。請問,這樣的政府能夠獲得民眾投票認同嗎?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