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人黃子佼。 圖/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facebook 那天在小吃店用餐,
網路代銷公司
,店內電視播的,
客戶管理系統建置
,是台灣頻道買來的大陸大型音樂選秀,
微波食品
,台下是兩岸三地4位大咖,
粉絲團經營
,傳言一檔拿上億酬勞,
租車價格
,其中,
喜餅禮盒
,2位是創作大咖,
彌月蛋糕
,2位是唱將級,看似流暢你來我往,但或許是經過大陸後期精算碎剪所換來的片段,依序點評選手…。這畫面,觀眾司空慣見了?但到底這是用心打造歌手的平台,還是大明星表現自我的舞台?跨界是趨勢,創新也難免,蕭敬騰掌金曲、陳竹昇掌台北電影獎,會讓長期專注發展主持技術,期待登上大舞台的新世代主持人感到失落沮喪,而革命不能斷,或許守舊會安全,但大肆改變,或能創造高潮與更多收益效應?在陶晶瑩的「超級星光大道」開播的前5年,我與大炳合作一檔選秀:中視「偶像大勝戰SUPER IDOL」(這英文口號,也和後來的「超級偶像」不謀而合),時段沒有「星光大道」好,在周間晚上播,但背景強大,乃是當今索尼的長官周建輝先生,在當年,領軍華納唱片時所作的大膽投資(與後續簽約發片),所以孫燕姿、郭富城都加盟節目露了臉(可在YT搜尋偶像大勝戰實錄影片),海選日在當初挺冷清的信義區,現在的ATT4FUN(前紐約紐約百貨)樓上開賽,報名人次意外地排到1樓,到夜深百貨關門,都沒唱完,我們只能繼續留在那裡錄影…。 可惜節目未造成轟動,沒超人氣選手,出合輯與EP後,有的變巧虎姊姊,甚至變身當代藝術家,管罄則熬好久換了老闆才發片。那時,台下坐的是:黃舒駿、包小柏、還有瑪格與韓忠偉老師,前兩位是歌手轉到幕後,變身創作/製作人的高手,瑪格是唱片圈幕後的企畫大咖,韓老師是造型大咖,此4人,兩個幕後人,當然不是收視與冠名導向,但說實話,更貼近業界真實。成功的主流唱片歌手,不少是靠唱片企畫包裝出來的,潛質是一回事,但撐出一種形象與狀態也是重點,除非你是獨立音樂圈,不得已或天馬行空,導致啥都自己來,又或詞曲統包的那款,專輯的內容物,一邊寫,一邊自我塑型,選歌、MV畫面、封面與造型…可能都已同步出現在腦海,但多數歌手,不是全創作,甚至不創作,歌來就打,未必參與過藝人形象與專輯打造的企畫過程,所以,怎麼看台上的素人?評點唱功,很OK,但會唱的很多,若評未來企畫可塑性?真懂?見多識廣?反之,包小柏或黃舒駿,他們未必是大眾心理認可的唱將吧?卻在幕後打造/製作/創作過孫燕姿、卜學亮等唱銷作品,那些關於未來表演者的邏輯與選擇,包括瑪格老師,都經過很多戰役,所挑所見,是不是更接近造星專業領域?可惜矛盾的是,選出來的沒火(但唱片本來就是賭注),所以這樣的組合,很難在選秀節目裡再現了吧?於是,大明星慢慢取代專業老師,因為對節目來說,如果選手不吸睛,這季也不會毀,因為有閃閃發光的導師壓陣,更讓冠名廠商願意掏錢,咦?所以選秀,是讓大明星與電視台錦上添花穩操勝券的領域。一切,看似合理,又古怪。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