奔向月台,
南投夜市時間
,女孩將書包甩至身後、躍入車廂內為她留下的小小一隅。她整整制服哼著歌,
台南一日遊
,無視身旁異樣眼光。車門關上,
退休保險規劃
,再駛返宜蘭,
各行業求職面試題目
,已是二十餘載。47歲的許芳宜跳下車,
電動車補助
,紮著馬尾,
高雄機場接送
,身後的書包化作台北、紐約打下的舞蹈江山,
台灣夜市推薦
,與足以說上一輩子的江湖冷暖。但她咧嘴一笑,
電動自行車補助
,依然是當年那個宜蘭女孩。和許芳宜並肩走在雙連埤的磨石子路,綠樹颯颯,伴著細雨飄動。其實沒工作時她總是回家。近幾年,舞蹈不再是人生的全部,家人和生活,慢慢入主。拉著媽媽、牽著姪子逛上大半天市場,是她在宜蘭的定番行程。這條絲巾試戴,那廂鍋子試用,從瑪莎葛蘭姆舞團旋轉落地,大夥以為不食人間煙火的許芳宜,其實接地氣的很。 「這個餛飩湯一定要搭麻醬麵,你要像這樣,先用筷子把麻醬拌開。」嚥了嚥口水,許芳宜坐在市場裡幾乎每天必報到的小攤前,熟練地指導著我們宜蘭吃法。老闆娘笑著,掀開熱湯鍋,「最近生意還好嗎?」白煙中許芳宜抬起頭,又是一陣閒聊過去。「看大家進進出出煮麵、端麵,汗水滴成那樣子,我很享受那個味道和畫面,就覺得這才是人,這才是真正的生活。」歷經身體的苦痛,讓許芳宜更珍惜如今的健康。 記者陳立凱/攝影 分享 facebook 宜蘭魂根植入心長於宜蘭火車站前,許芳宜的爸媽靠著在市場邊開的小藥局養大一窩孩子。「我們家小時候很窮,爸媽不太管小孩,能餵飽就好了。沒有所謂怎麼栽培、怎麼養。」但爸媽的踏實背影、直爽性格,卻成了許芳宜的根。「現在還是啊,在國家劇院表演,我爸媽跟親戚就站在門口,跟所有認識、不認識的人說:『謝謝、謝謝,謝謝你照顧我們家芳宜!』搞得像婚禮送客。」憶起此幕,她笑了出來,笑聲裡卻滿是珍惜。外人看許芳宜,就如她在《聶隱娘》裡演出的嘉誠公主,斜睨著世間的俗不可耐,寧願自個在林裡霧中獨自修行。但若見過她訪後豪邁端著乾拌麵邊攪邊吃,和市場攤販們國台語交雜地笑談著,會發現聚光燈外的許芳宜,其實和她形容的宜蘭這片土地更接近:有些偏執、有些傻氣,但從不拐彎抹角。「我一直覺得宜蘭有自己的個性和脾氣,雖然離台北這麼近,但你有你的性格、我有我的品味,我不一定要跟你一樣繁華或時尚,我可以很土,但我土得有質感。這塊土地上很多人也給我類似感覺,當他確定了一件事,他就認真做到好,不輕易動搖,不攀龍附鳳,有自己的Pride在。」烙刻在許芳宜身上的特質,大抵也是如此。許芳宜相當疼愛姪子。 記者陳立凱/攝影 分享 facebook 病痛裡重拾生活跟著許芳宜在市場裡四處兜轉,很難想像40歲前的她其實不懂生活。紐約、台北的練舞室、小住處,構築出她的生活立面。那其中,只裝載著吃飯、睡覺和練舞。處女座的她,每日每日創作鍛鍊,將體脂肌肉、旋轉跳躍維持得無懈可擊,但踏出舞蹈教室,生活上卻嚴重脫節。「沒在戶外騎過腳踏車,更別說去哪裡踏青。」身體是舞者的生命,不容一點受傷風險,在安全範圍內過完每一天,曾是她以為正常的生活樣貌。直至30多歲那年,身體出現傷痛,才改變了她。「我對我的身體很有自信,一直到膝蓋髕骨軟化,頸椎壓迫,開始沒辦法做很多跳躍,也沒辦法大步往前跑,才發現過往的我太拚命了。」多年來,許芳宜隻身在國外,從語言不通到熬成頂尖舞團首席,各種逆來順受、未知打擊,她咬緊牙根獨自吞忍。追夢這條路,她走得比誰都拚命。以至病痛襲來時,成了不可承受之重。但就在最低潮之時,她回到宜蘭,無意間跟著姊夫從家裡藥局騎單車上雙連埤,那是她第一次感受到風在臉上吹拂,沙子跑進眼底,前所未有的解放在她眼前展開。「我以為騎單車很容易,結果那次騎不到五分之一就快瘋了!心臟不斷被壓縮。騎到頂點時,那感覺難以言喻,我沒有想到在舞蹈教室外,我的心臟可以這樣被運用、我的汗可以這樣噴。以前覺得舞蹈就是舞蹈,生活就是生活,兩者是分開的,那次之後,我才發現它們其實可以在我身上共存。」憶起這段,她仍興奮地喘著氣,彷彿還在公路上奔馳踩踏。只要回到宜蘭,除了至菜市場兜兜轉轉,時間若足,她定要上雙連埤一趟,在綠地霧氣間漫步、在爐邊烤火喝咖啡、吃山菜,才感圓滿。「這幾年回宜蘭,對很多事都有一種來不及的感覺,我說不上來。可能不知道下次回來是什麼時候,那下次的場景跟今天也不會一樣。所以慢慢學會要盡情、自在享受。」騎樓邊,許芳宜放起音樂,拉著小姪子就地跳起舞,家人、鄰居圍在一旁吆喝笑鬧著。生活之於許芳宜,其實就是有所選擇。過往她的選擇全圍繞在舞蹈,她從未為生活裡的吉光片羽停留或感動。經歷身體病痛後,她才發現比起為了工作過度拚命、捨去自我,逝去就不再的當下更值得花時間感受。火車駛過,音樂聲漫出整條街,她笑得瞇起眼,那正是生活最好的模樣。南館市場一香飲食店的麻醬麵是許芳宜最愛。 記者陳立凱/攝影 分享 facebook 點了麻醬麵後,許芳宜一定會再搭配一碗餛飩湯。 記者陳立凱/攝影 分享 facebook 四十碰壁重新找回自己旋轉、落地,回到台北的舞蹈教室內,許芳宜光是一個俐落走位,就奪人眼目。但這累積了30多年的專業,卻在40歲那年絆住了她。這一年,許芳宜面臨了最嚴峻的分岔路,各種自我懷疑猛烈出閘。「那時其實沒有意識到數字,但是身體的狀態會告訴你。當醫生拿出X光片,宣告你的退化時,你只想著:『怎麽可能發生在我身上?』你從19歲做夢到現在,一直很清楚、很確定要做一個職業舞者,但現在你卻突然很茫然,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走。」當傾盡一生只為一件事奮鬥,這件事卻在某天出現可能終結的跡象,就如懸在觸不到底的高處,想鬆手卻怕落下時沒人接住自己,只得繼續撐著。40歲前夕,許芳宜面臨的正是此般情景。當時的她,膝蓋關節、背部頸椎全出了問題,過往信手捻來的基礎動作,當時一做就伴著痛楚。對倚靠身體吃飯的舞者,是莫大打擊。「那陣子身體給我很大的學習,我最大的感想是『來不及了,我再也沒有時間浪費了。』雖然我從不覺得自己是個浪費時間的人,但身體警訊就像當頭棒喝,我知道該停下來去關心它、疼惜它和照顧它了。」剛巧和導演李安聊天,她提出對舞蹈生涯的懷疑。李安一貫輕問:「你覺得你最會什麼?」「跳舞啊!」許芳宜毫不猶疑地回答。「那就繼續跳啊!」簡單一句話,卻堅定了許芳宜的意志。有時發問不見得是為了聽取意見,而是企盼對方也肯定自己的選擇,唯有如此,才有勇氣繼續走下去。從那之後,許芳宜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每寸肌肉和關節。「當我覺得站立太久負荷太大,我就改用坐或躺的方式開發動作,或用四肢爬行分散身體力氣。那是一個很奇妙的感覺,像重新跟身體做一次朋友,花時間跟每一塊肌肉相處。一直到現在我最喜歡醫師給我的讚美就是:『哇你的肌肉長得好漂亮。』這是我聽到覺得最美的一句話。」許芳宜每日必到家裡附近的市場兜轉尋寶。 記者陳立凱/攝影 分享 facebook 許芳宜最愛到市場和攤販話家常。 記者陳立凱/攝影 分享 facebook 《聶隱娘》成轉捩點走在許芳宜身邊,總以為她真的曾為武俠片練過輕功。雙腿結實,步態卻輕盈。換上練舞休閒服,寬鬆裝扮下仍可看出她對每一寸肌肉的掌控。從指尖至腳底的俐落,每個動作轉換,再微小都不拖泥帶水。數十年練就的舞蹈基底,乃至自己發展出的復健運動,無一日鬆懈,這般堅持與她的性格兩相呼應。長年活在競爭激烈的舞蹈界,許芳宜只有自己。每一回遭遇挫敗和恐懼後,她回到住處,仍是只能環抱自己。上緊發條,是讓許芳宜安心的唯一方式。拍攝《聶隱娘》時亦然,為了不NG拖累大家,她天天在家練古琴。「我沒有半點基礎,又不會背書,只能靠身體來記憶手指運動,把整首歌的彈法背下來。」但當她興奮向侯孝賢展示成果時,侯導沉默過後吐出那句「我要的是感覺。」讓她再次驚醒,她該做的不是記憶或表現,而是放鬆,讓情緒帶著自己走。這是重要的一刻,一直以來習慣掌控一切的她,突然必須放手,被抽象的感覺帶領,是另一種挑戰,卻也讓她體會到「放鬆」所帶來的可能性。參與《聶隱娘》,是許芳宜40歲的另一轉捩點。儘管在此之前,她已參與過《逆光飛翔》,但當時她演的是自己,到了《聶隱娘》,詮釋的則是完全陌生的角色。但不論演出何人,演戲這件事,總得置放入部分的自己,才可能有所共感。這也讓她開始思考「真正的我是什麼樣子?你只有笑的時候才是真正的你嗎?還是你也有嚴肅、討人厭的時候?我知道我都有,我跟大家一樣也會生氣、也會不耐煩。大家會喜歡真正的我嗎?」許芳宜總是盡情享受在宜蘭的每一刻。 記者陳立凱/攝影 分享 facebook 那些多年來被他人評價、積累而成的不安全感,在演戲當下全被傾倒出來,成了自己的大哉問。她在拍戲期間不斷摸索、質問著,卻是到了近幾年,有了更多和自己相處的機會,才找出答案。「我喜歡自己跟自己處得好的感覺,喜歡自己為了身體而努力的感覺,但我也不排斥自己跟自己打架的時候,因為那是我思考最多的時候。真要說,我想我很喜歡現在的自己。」像回答我,又像回答自己。許芳宜端坐在綠意中獨自思索著,那一刻的她,帶點禪意和入定,像極了嘉誠公主。「如果沒到這年紀,沒有經過這個身體和痛苦,我相信我不會有這樣的自信,所以對年齡和歲月這件事,我一直非常感激。」花了這麼多年才理解生活、理解自我,甚至喜歡自己的一切。當年跳上火車的女孩,向著未知的夢奔去,腦中滿是對自我的疑問和恐懼。如今再返,她慶幸走過這段「變老」的歷程,那讓她帶回了屬於自己的答案。車子繼續前行,窗景逝去,映照其上的臉龐,卻不再猶疑。許芳宜眼中的宜蘭土得很美,有自己的個性。 記者陳立凱/攝影 分享 facebook 許芳宜舞蹈家、前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,成立舞團「許芳宜&藝術家」、「身體要快樂」教室,曾演出《聶隱娘》《逆光飛翔》,著有《我心我行》等書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