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榮總皮膚部主治醫師李政源說,
whistler
,我國黑色素瘤每年約有200多個新病例,
SEO優化
,病灶最常長在手足。 記者鄧桂芬╱攝影 分享 facebook 小小的痣也可能變癌!一名50歲男子從小右臀上就有一塊黑痣,
惠斯勒冰川水
,他不以為意,
高雄裝潢打掃
,但隨年紀增長,
員林 美睫教學
,黑痣長大超過10公分,
嘉義美容教學
,近日黑痣變化突起,
高雄清潔公司
,搔抓還會出血。就醫檢查,
美容證照
,才知原先的黑色素痣轉變成惡性黑色素瘤,且第一次術後仍轉移擴散,目前接受免疫療法中。台北榮總皮膚部主治醫師李政源說,我國黑色素瘤盛行率為十萬分之一,每年約有200多個新病例,最常長在四肢的肢端。雖然比起歐美國家,亞洲國家黑色素瘤盛行率低10到40倍,但往往發現時,罹癌期別更嚴重。 不過,約1%新生兒有先天性黑色素痣,可能有大於20公分的大痣,或小於1.5公分的小痣。李政源說,針對大痣,已有文獻證實會增加黑色素瘤機率,因為也造成患者極大的外觀社會壓力,需特別注意。李政源說,尺寸較小的先天性痣,研究認為轉變為黑色素瘤的機率較低,約小於1%,但並非完全沒機會;且隨痣變大,發生黑色素癌瘤的機會也跟著增加。所以當痣增大比率跟身體發育不成比例,要特別注意。此外,有黑色素瘤家族史,或從小特別容易長黑痣,或全身良性痣的數目大於50顆者,皆有研究認為會增加黑色素瘤風險,需要小心。黑色素瘤最重要可改變的風險因子,就是減少陽光曝曬。李政源呼籲,民眾平時應養成防曬習慣,避免過度曝曬。若對身上黑痣有懷疑,除了就醫檢查,也建議用相機明確記錄,不要只是用肉眼觀察。台北榮總皮膚部主任張雲亭表示,全身多處轉移的黑色素瘤,因侵犯範圍廣,手術已無法切除,傳統化學治療療效未必好,且有全身性副作用。近年來免疫療法已成為末期患者的重要選擇之一。張雲亭說,免疫療法機轉是透過藥物活化T細胞辨識,提升患者的自體免疫力對抗癌細胞,患者須每2至3周接受一次治療,每月回診追蹤。免疫療法目前須自費,但最快今年12月底會納健保給付。只是,患者的自體免疫力提升後,也可能導致全身發炎的副作用,包括皮膚炎、肺炎、腸胃炎或內分泌失調等。張雲亭提醒,患者一定要在醫師指示下定期追蹤治療。ABCDE觀察痣A(Asymmetry)對稱性:若痣的左右、上下不對稱,表示一邊生長速度快,需特別注意B(Border)邊緣:良性的痣邊緣圓滑,境界分明,有問題的痣可能邊緣缺一角、或突起或呈鋸齒狀,或沒有明顯分界,例如黑色褪成灰色然後又消失不見C(Color)顏色:良性的痣顏色均勻,如果痣深淺不一,有不對稱的多種顏色,或外圍有白的一圈等D(Diameter)直徑:直徑若大於0.6公分E(Evolving)改變:痣產生任何變化,快速隆起、擴大、顏色變化、新症狀如出血、癢註:無論原有或新生皮膚黑點,當發現上述「ABCDE」變化時,應儘速就醫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