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政院長賴清德25日到立法院提出八二三治水報告。 圖/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facebook 行政院長賴清德廿五日於立法院提出治水專案報告,
椰子汁
,論述冗長難解,
大甲新秘教學
,淺白的說,
SEO優化
,就是一、排水斷面太小,
蜂蜜燒酒
,又疏於清理,
禮車推薦
,所以淹水;二、主流斷面太小,
兒童成長書桌椅
,無法承受支流的入流量,
烈酒推薦
,不是主流河川溢堤就是堤內淹水;三、設計基準太低,
電子重量顯示器
,碰到大雨會淹水;四、上游坡面陡急,入流太快,當然淹水;五、沿海低地有大雨暴潮,當然也淹水。只要市井街民聊天就可以想到的論述,怎麼變成行政院長對立法院報告淹水成因的重點呢?行政院有許多專業人員、無數委辦研究案,院長報告水災檢討與應變策略,如此淺薄推諉,會不會讓人覺得專業度不足?可以預判,下一個大雨淹水時只剩下「共體時艱、謙卑為懷、順應自然、展望未來」的說辭罷了。 極端降雨造成積淹水事件是很寶貴的學習經驗,應該用很謹慎的態度檢視整個淹水過程。「不淹水」僅是宣示性的期待,永遠有另一場更大的洪水等著考驗水利工程。我們不用去挑戰大自然的極限,但總可以努力謙卑的做到事前準備與事後復原。建議趕快檢討現行降雨淹水潛勢圖的推估是否正確?推動多年的避難路線是否派上用場?已建置的抽水站、滯洪池、高低地分流、區域排水等水利工程設施是否發揮預期功能?某次超限的淹水事件,絕非墊高水利工程預算的藉口。當行政院說「因應氣候變遷滾動檢討工程效益」的同時,已經映射下年度水利工程預算可以寬鬆編列,輕騎過關。只是,這樣有效嗎?「韌性防災」指的是防災機制禁得起考驗,更能在災後快速恢復災前的生活方式,甚至期待面對雷同的天然事件有更優雅的方式因應。這幾年來一直強調台灣要營造不淹水環境與韌性防洪機制,這是理想也可能是夢想。我們先要理解「韌性」的底限在那裡?當雲嘉低地淹水時,在台北提倡韌性防洪,會不會太「任性」一點?要講韌性防洪的學者與官員,應該先到淹水重災區學習韌性生活的方式,才有資格發表高見。水利專業背景的工程師都知道「不淹水」是很難的治水目標,但是可忍受的淹水則是可以期待的。怎樣可以忍受淹水?就是讓積淹水受災戶理解積淹水的侵擾無法全然避免,但在受災後可以很快恢復原有生活步調。這其中包含工程設施維管、水災保險輔助、逃生避難機制、新建屋舍設計規範、土地利用限制等手法的統合運用。這些手法沒有高深學問,也不需投入無窮預算,現行法規條文約略夠用,只要務實調查與協商,短時間無法離開淹水區域的居民眾會體會到政府的用心與溫暖。賴院長對未來治水機制的期待…「強化天氣及豪雨預報及預警的精準度」→趕不走另一場大豪雨。「因應氣候變遷滾動檢討工程效益,持續完成相關水利建設」→還是會淹水。「提高國土韌性讓台灣永續發展」→是很理想性的口號。「健全調整防災體系」→期待已久但未完成的目標。「運用智慧創新科技,整備防救災及預警能量」→只會創造相關產業利基。淹水不能免,但總可以減少淹水損失吧。真誠的看看淹水受災民眾殷盼的眼神,才有機會找到洪水管理的契機。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