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把俄國文學經典原作一本本搬回租處,
藥品監管碼
,一字羅列排開時,
整理盒
,懷抱著大斯拉夫主義的俄國房東老婆婆不滿地問我:「你為什麼要大老遠跑到別人的國家去念別人的文學?台灣沒有文學可以念嗎?」啊,
嬰兒涼蓆
,台灣文學?九年國教三年高中古文教育,
日式庭園
,我所讀過的詩人騷客95%都是台灣海峽對岸已經作古的,
便宜影印
,腳下這塊土地誰在寫作,
婦產科
,寫什麼樣的書,
綠化工程
,我所受的教育沒有告訴我太多。
開始台灣文學補牆計畫後,
豐原新秘課程
,由於當時個人偏好前衛藝術文學、形式主義,
桃園清潔
,因此,我所尋找的,是一種絕對震盪、能讓我徹徹底底從厭倦得要命的中文表達形式裡擺脫的作品。2000年舞鶴的《餘生》出版,拿下當年許多獎項,但對我而言,它真正的價值,是我將它介紹給從來沒有文學閱讀經驗的社大學員那一刻才開始的。某些蛋頭學者口中難解、拗口的舞鶴,通篇沒有斷字斷行的小說,被學員毫無疑義的接受。小說帶他們親臨霧社事件現場驚駭於歷史,也讓我們在川中島的餘生裡不停地反覆辯證、思考。《餘生》為我證明了「知識分子」如何以自身傲慢,認定此般作品對於一般成人讀者肯定難讀難懂。因此,小小當年開幕時有一個教授逛了整排的書架說,你這些書一般人讀不懂吶,我挾著我那些成人學生的經驗得以抬頭挺胸回他:那只是你的想像。
文學,不是被關在研究象牙塔裡的史料,是活生生的現實。阻斷人們接觸這些作品的原因是什麼?台灣每年出版四萬本書,讀者真正能夠接觸到的有多少種?作為一間小書店,如果我們可以陳列一萬本,那就要盡力求異,讓主流閱讀市場以外的作品能被我們的讀者看見。此外,免費的宣傳品平台上,也邀來台文報刊、越南報、泰文報提供索取。
《四方報》,台灣第一大越南報,每月農曆15號出刊時,就會有越南的朋友進書店取報。它後來集結成一本大書,名為《英雄》,尺寸驚人價格不菲,但我們不到一個月幾乎售罄。某日午後,接到一通聲音急切的電話,問我們還有沒有《英雄》,聽到剩最後一本時,請我們務必幫忙留著,半小時後到。書買到了,身著洋裝大熱天從新店騎腳踏車趕來的溫婉女子,問我能不能在書店坐著看一下。書是你的當然可以。她把帽子、手提袋放好,把書端正放好,一頁一頁輕輕的、恭敬的、仔細的翻,慢慢翻。
我盯著女子小心翼翼翻動書頁的側影,想要放聲痛哭。整間店一萬本書我只有一本可以賣她,而每年出版的四萬本書裡,有多少本是為她而出的?
好多年過去,我對外籍配偶的認識比過去多一些,但比我真正應該要理解的還遠遠少太多。小小剛做出版的第一年,收到一份稿子,信裡提到她被許多出版社退稿,作者聲明,這不是小說,是她的真實人生。她是外配,不過,是「非典型」外配:國立大學美術系科班畢業,中文書寫程度極好,作品裡談的不是她的外配人生,而是她身為一個獨立女性,在傳統的婚姻體制下的痛苦處境。她的文字不完美,故事也不溫情,太多陰暗面,太多刺,太多真實。稿件讀完我們每一個人都覺得痛苦,那些刺,野性張狂蠻碩。但我們無法不出版這本書(後來,名為《帶著你的雜質發亮》),因為,她用自己鮮血淋漓的手所撕開的紗布,是許多女人面對傳統家庭包袱的傷,數百數千年來一層一層覆蓋上去的。
假如,太過真實會成為一種罪,那麼,也只有在我們彼此都是虛偽時,它才會變成罪。文學,是唯一得以使得這樣的真實立足的理由。它讓我看見台灣,還有許多我們看不見的,或者說,假裝看不見的現實。,